1月20日,2023年度湖北考古工作匯報會在荊州召開,會上正式揭曉2023年“湖北六大考古新發(fā)現”評選結果。入選項目有:當陽市九里崗遺址、荊門市屈家?guī)X遺址、幕阜山脈東北部山間盆地先秦礦冶遺址群、武漢市新洲區(qū)曾家墩遺址(倉埠街遺址)、荊州市秦家咀墓地、襄陽市王寨墓地(按年代排序)。
本次評選推介新增網絡投票環(huán)節(jié),吸引30余萬網友關注、參與,黃梅縣康家壟墓地累計票數最高,被授予“網絡人氣獎”。
2023年,湖北省共開展考古項目70余項,成果豐碩。為推動社會共享考古成果,進一步講好荊楚故事,湖北省文化和旅游廳(湖北省文物局)聯合湖北日報傳媒集團,開展此次“湖北六大考古新發(fā)現”評選推介活動。初評階段,《江漢考古》編輯部在征求相關專家意見,通過規(guī)范性審核在對申報項目進行資格審核后,遴選了12個入圍項目。終評階段,主辦單位聯合組織召開了2023年“湖北六大考古新發(fā)現”評審會,由來自南京大學、武漢大學、湖北大學的多位專家組成專家組。聽取項目負責人匯報后,專家們單獨投票,根據得票數選出了2023年“湖北六大考古新發(fā)現”。
這些獲獎項目有些什么重要新發(fā)現?有哪些亮點和價值?湖北日報全媒記者采訪了評審會專家,聽聽他們怎么說。
當陽市九里崗遺址
九里崗遺址位于宜昌市當陽市廟前鎮(zhèn),地處荊山南部向江漢平原過渡的山前地帶。遺址地層涵蓋了中更新世至全新世的堆積。主要包含舊石器時代中期遺存、晚期遺存、大溪文化遺存等,呈現出延續(xù)時代長、分布范圍廣、遺存數量多、類型豐富等特征。首次發(fā)現江漢地區(qū)舊-新石器時代過渡階段小石器加工場。
專家稱,該遺址為探討區(qū)域文化面貌、技術發(fā)展演變、人群遷徙與技術交流、資源策略利用與社會復雜化進程等課題研究提供了極為關鍵的實物材料。
荊門市屈家?guī)X遺址
屈家?guī)X遺址是實證長江中游文明起源的重要大遺址??脊殴ぷ鹘沂境龅那?guī)X文化大型宮殿式建筑,包括黃土臺基和數量眾多、建造工藝考究的“磉墩”,專家認為其填補了中國建筑史的空白。
發(fā)現的距今約5100年左右的史前水利系統,集抗旱與防洪、生活用水和農業(yè)灌溉等多種功能于一體,為屈家?guī)X遺址聚落群的水資源管理和利用提供了細節(jié)支撐。同時,屈家?guī)X遺址所顯示的規(guī)劃理念、聚落變遷和社會結構傳統,為探索中華文明的起源與演進提供了新的視角。
幕阜山脈東北部山間盆地先秦礦冶遺址群
項目在所調查的120平方公里的區(qū)域內,發(fā)現古代礦冶遺址104處,其中,屬于先秦時期的有60處,共采集各類標本1416件。根據陶器標本和碳十四測年數據,可知這些遺址的年代范圍從商代晚期一直到戰(zhàn)國早期,主要集中在西周到春秋時期的大路鋪文化時期。遺址的性質包括了冶煉銅、鉛和鐵等,礦石來源多在遺址分布的大區(qū)域內,發(fā)現的商代末期銅范殘塊表明,當時大型銅器的鑄造也應該在當地進行。
專家稱,這項工作用考古和地質學結合的方法,揭示了調查區(qū)域內先秦時期冶銅工業(yè)的發(fā)展路徑和生業(yè)特征,為全面理解長江中游地區(qū)自商代以來,冶煉和鑄造銅器手工業(yè)的形成與發(fā)展過程提供了極其重要的考古學支撐。該項目是湖北省文化和旅游廳(湖北省文物局)和武漢大學考古團隊合作進行專項考古調查工作所取得的成果,工作方法和研究路徑體現出了很高的學術水準和開闊的學術視野,為湖北省今后的區(qū)域系統考古調查工作提供了典范。
武漢市新洲區(qū)曾家墩遺址(倉埠街遺址)
繼武漢黃陂盤龍城遺址小嘴遺址點、郭元咀遺址發(fā)現商代鑄銅遺存后,考古工作者在新洲曾家墩遺址新發(fā)現西周時期青銅鑄造遺存。遺址出土一塊用于鑄造青銅箭鏃的石范(即鑄造青銅器的石質模具),保存完好,其完整程度在此前湖北地區(qū)考古中未曾發(fā)現。這塊石范可同時鑄造9支青銅箭鏃,具有相當高的工藝水平。
專家稱,曾家墩遺址的田野發(fā)掘,所揭示的西周文化面貌與年代序列,填補了鄂東地區(qū)這一時段考古學文化的空白,對研究該地域乃至長江中游地區(qū)西周時期的族群融合、社會發(fā)展、文化演進,以及與周邊地區(qū)的交流往來,提供了珍貴資料,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
荊州市秦家咀墓地
荊州市秦家咀墓地考古發(fā)掘大量東周楚墓,時代為戰(zhàn)國中期的M1093出土楚簡揭取編號3910枚,字數約30000字,是目前所知單座墓葬中出土楚簡數量、文字最多者,是近年來湖北乃至全國簡牘考古的重要發(fā)現。
專家稱,這批楚簡內容為古代典籍,涉及先秦“書”類、“語”類、諸子、數學、醫(yī)藥、畜牧、文學、日書等諸多領域,為研究先秦時期的歷史、文化、思想等提供了珍貴的新資料。重要的文獻學價值如《四王五霸》簡文中將齊桓公、晉文公、楚文王、越王勾踐、吳王闔廬并稱“五霸”,與傳統說法不同,是考古發(fā)掘出土楚簡首見“春秋五霸”且“楚文王”首次位列其中;又如發(fā)現了迄今最早的乘法口訣實物《九九術》,較此前所知最早的乘法口訣實物里耶秦簡《九九表》還早約一個多世紀……整體來看,秦家咀墓地是東周楚國都城近郊的一處重要邦墓地,考古發(fā)掘為楚墓分期斷代、楚文化研究等提供了重要的新資料,出土楚簡提供了文獻對照??钡男沦Y料,豐富了古史記錄的細節(jié),提供了古史記載的新說,發(fā)現了迄今最早的乘法口訣實物,整理研究進展還很有可能新的發(fā)現,具有重要的考古研究、典籍整理、文物保護、展示利用等價值。
襄陽市王寨墓地
襄陽王寨墓地,發(fā)現一處集中使用畫像磚且年代跨越南、北朝多個政權時期的家族墓,其中7座墓葬出土畫像磚共計317塊,涉及19種不同圖案。首次發(fā)現“高山流水”題材以及“五音直郎”“小輿大駕行”“牽誕馬”榜題的畫像磚。
專家稱,這批南朝墓葬保存較好,且M299有確切紀年,為同類墓葬提供了斷代標尺。此次發(fā)現的畫像磚內容豐富,反映佛教、道家、儒家思想及人物、服飾、車馬等生活場景,有不少是新發(fā)現。其藝術價值也較高,人物身態(tài)逼真、線條流暢優(yōu)美。就歷史價值而言,相關新發(fā)現是研究南北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的重要實證,也再次證明襄陽地區(qū)不僅是當時的區(qū)域性政治軍事中心,也是成就很高的文化中心。
黃梅縣康家壟墓地
墓地位于黃梅縣濯港鎮(zhèn)程光村三組康家壟,其中M1為北宋紀年墓,為北宋早期墓葬斷代提供標尺,墓葬形制特點突出,出土遺物數量豐富,尤以褐彩纏枝牡丹紋梅瓶等瓷器最顯珍貴。
湖北日報(記者:海冰 通訊員:陳麗新)
北疆新聞:內蒙古自治區(qū)重點新聞網站(客戶端),內蒙古出版集團新華報業(yè)中心旗下國家互聯網新聞信息采編發(fā)布服務一類資質網站(客戶端)。
北疆新聞版權與免責聲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來源:北疆新聞”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版權均屬北疆新聞所有,轉載時必須注明“來源:北疆新聞”,并附上原文鏈接。
二、凡來源非北疆新聞的新聞(作品)只代表本網傳播該消息,并不代表贊同其觀點。
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見網后30日內進行,聯系郵箱:bjwmaster@163.com。
版權聲明:北疆新聞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或建立鏡像,違者依法必究。 本站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15648148811蒙ICP備16001043號-1
Copyright © 2016- 北疆新聞網 All Rights Reserved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5120200009-1蒙公網安備:15010502001245